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。这一天,可能细雨纷纷,我们缅怀先人,慎终追远。这一天,也有可能天朗气清,我们踏青出游,沐浴春光。但在这一天,我们也总会想起一位拥有“清明”般人生智慧的诗人——苏轼。从杭州到密州,再到徐州,最后到黄州,四个清明串起东坡的生命年轮,串起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悟。读懂苏轼,也就读懂了清明。

1074年,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踱过第三载春光。清明时分,春事阑珊,芳草渐歇,他在镇江出差已有半年未归,因为想念在杭州的家人,加上清明节身处异乡,无从祭扫祖坟。眼前的暮春景致,勾起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愁绪,他写下《蝶恋花·春事阑珊芳草歇》:“春事阑珊芳草歇。客里风光,又过清明节。小院黄昏人忆别。落红处处闻啼鴂。” 这个清明,于苏轼而言,是漂泊异乡的淡淡哀愁。
两年后的清明,已经移守山东密州的苏轼,登上由弟弟苏辙题名的“超然台”,极目远眺,春风轻柔,春水悠悠。然而,在这美好的春日里,苏轼心中却满是复杂的情绪。此时的他,仕途不顺,远离故乡和亲友。但苏轼没有一味沉浸在思乡与忧愁之中,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,写下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”的千古名句。 这个清明,苏轼的笔下,充满了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豁达,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。
又过了一年,苏轼来到江苏徐州任职。清明之际,东栏旁的一株梨花盛开,洁白如雪。苏轼望着这株梨花,心中思绪翻涌。人生的起起落落、聚散无常,就像这春日的花开花落。他挥笔写下《东栏梨花》:“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惆怅东栏一株雪,人生看得几清明。” 因为柳絮纷飞、梨花满城也是暮春的标志,说明春光已渐渐走向尾声。 这个清明,苏轼已经获得了对人生的深度洞察,在繁华中看到了孤寂,在绚烂里感悟到凋零。
此后又一年清明,1082年,经历过乌台诗案,人生几度起伏的苏轼,心态愈发平和。此时的他,于乱石深处度过清明,远离尘世喧嚣,悠然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在,写出了“且将新句琢琼英。我是世间闲客、此闲行。” 这个清明,是苏轼历经沧桑后的返璞归真,更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与满足。
近千年前,苏轼在花开花落中感悟人生的真谛;千百年后,我们在他的四首诗词中,获知了清明真正的意义:原来清明不只是祭扫的仪式,不只是农耕的节气,它是“诗酒趁年华”的觉醒,是“人生几清明”的通透,是生命在梨花谢了又开间所遵守的自然道法,更是“世间闲客”穿越悲欢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。